按照计划共有11个军(31个师)参加训练,每个师的兵员由8400人增加到10300人。预计按新编制组成24个新式攻击师,2个旧式攻击师、6个调整师,兵员总计412600人。同时为了保证中国远征军(Y部队)的训练及作战需要,预计从1942年11月15日到1943年2月15日的3个月内从驼峰航线运输4300吨物资。以后中国远征军和中国其它部队每月继续需要3500吨物资。
装备不齐全的“美械军”
中国远征军装备美式武器情况,可以参考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中将的回忆:“当时接收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共12个军,即第2、5、6、8、13、18、53、54、71、73、74、94军。每个军成立1个**炮营,配备105毫米**炮12门;每个师成立1个山炮营,配备75毫米山炮12门;每个步兵团成立1个战防炮连,配备37毫米战防炮4门;每个步兵营成立1个迫击炮排,配备82迫击炮2门,1个火箭排,配备火箭筒2具;每个步兵营的重机枪连配备重机枪6挺;每个步兵连配轻机枪9挺,‘汤姆森’式手提机枪18支,60迫击炮6门(每个排2门)和*****1具。每个军、师都有1所设备完善的野战医院,从军、师到营、连,都有完整的通讯设备。这些美械装备的部队与原来的装备比较起来完善得多,尤其是火力大大增强了。”
12个军共有美式60毫米迫击炮5832门、美式37毫米战防炮432门、美式75毫米山炮432门、美式105毫米**炮144门。其中中国远征军(Y部队)第2军、第6军、第71军、第53军、第54军及第8军共16个师应该装备美式37毫米战车防御炮192门、美式75毫米山炮192门、105毫米**炮72门。
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中国军队战报发现中国军队从没有装备过美式105毫米以上**炮,而且75毫米山炮数量也很少,显然宋希濂这个回忆是有偏差的。
按照《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战时外交》第1卷记载:“交给远征军的美械共有手提机枪2724挺、机关枪663挺、战车防御炮70门、火箭筒524具、小迫击炮284门、战车防御枪651挺、山炮302门、步机子弹16400万发。交给远征军以外的部队共有手提机枪1706挺、机关枪351挺、战车防御炮28门、小迫击炮30门、战车防御枪618挺、步枪1000支、山炮96门,步机子弹5000万发。”
中国驻印军除了之前所说的新编22师和新编38师外,又从国内空运了新编第30师、第14师及第50师。由于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大部分美式装备都囤积在印度,仅有少量武器装备用运输机经过驼峰航线运输到中国昆明。
中国远征军(Y部队)的步枪、轻机枪、掷弹筒、82毫米迫击炮和半自动步枪5000支由中国提供。美国供应半自动步枪2200支、战车防御炮576门、60毫米迫击炮900门、75毫米**炮40门、火箭筒430具、重机枪558挺、各类枪炮的弹药6900吨。”
但中国远征军根本没有装备如此之多的战车防御炮和山炮。按照《国军后勤史》(台)第4卷下册记载,负责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仅有37毫米战车防御炮14门、47毫米战车防御炮5门、美式75毫米山炮24门。
中国远征军的中型、重型火炮还是以苏式、德式为主。第2军炮兵团仍装备了12门俄M1909型76.2毫米山炮,第6军的山炮营也装备的是10门俄M1909型76.2毫米山炮。
也就是说,所谓的中国远征军(Y部队)是清一色美式装备的说法是不可靠的,按照原始档案资料记载,负责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仅有24门美式75毫米山炮。步枪、轻机枪、迫击炮均为国造,野战炮和**炮都是之前仅存的苏式、德式火炮。
真正能称之为美械军的,也只有中国驻印军的新编第1军(新30师、新38师)、新编第6军(新22师、14师、50师)这两个军。
李明来到这个空间才知道,如果军队真有这么多装备的话,难道还会失败?显然看出这份名单是美方一个承诺而已,虚假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