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这个“小师弟”水平实际上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了。
不理还在发呆的刘老夫子,刘厚就被左慈拉走了。类似的场景也发生在其他科目上。但是刘厚是这些数、理、化、地理、自然科学的祖师爷,自然能轻松过关。
唯一不能过关的就是国学内容。刘备派了蒋琬亲自抓刘厚的学业,这个学业当然是指传统的国学了。所以,每到这个时候,他就没有逃课的借口了,来自后世的他,自然对国学一窍不通,也就只能乖乖地跟着蒋琬学习四书五经、练习琴棋书画了。
这弄的刘厚苦不堪言。不过他也知道,以后要治国,要管治这么些古人,学点国学基础还是少不了的。于是也只好耐着性子跟着蒋琬去学习了。
转眼间春去秋来,几度寒暑。刘厚平淡但不平凡地在“工业部”成长着,渡过了自己的童年。“工业部”也在成长着,快速地积聚着力量。人才储备、技术储备和各种物质基础都在以飞一般的速度增长着。在刘厚的暗中调控下,“工业部”的建设方向逐渐向准备战争的方向倾斜。更多的资源被集中到枪炮、火药、战舰、热气球等军需品的研究和生产中去。
刘厚的日子过得既充实也不无聊,隔三差五就被蒋琬抓去学习国学,要不然就跟赵云学习武艺和排兵布阵这些军事知识,更多时候是给左慈师徒传授知识或解答疑难,无聊的话就调戏一下张星彩和关银瓶两女,倒也算得上是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童年。
学习国学就不说了,可以算是刘厚最枯燥无味的时间,但是经过他三番五次反对无效后,也只能逆来顺受了。有句话说得好,生活就像qj,你不能反抗的时候,就只能享受了。
以此相对的是,跟赵云学习武艺和排兵布阵刘厚就兴趣盎然了。作为后世一个武侠迷,对于上乘武功自然是有一份情结在的。现在难得有个当世一流高手在眼前予取予求,还不赶紧好好地将他的剩余价值榨取出来,怎么对得起自己。
所以,在这几年中,在自己最适合练武的年龄,刘厚也算下了一番苦功好好跟赵云学习了一些武艺。赵云也是悉心传授自己这个小主公,算起来,跟赵云学习武艺已经有10年了,刘厚基本*赵云的本事学了个七七八八,也就是说,他的枪法已经有赵云的七、八成神韵了。但是毕竟年幼,体力、功力均不足,所以实际战力估计连赵云的一半也达不到。
刘厚也不着急,一来,他知道以后的战争形态已经和武功关系不大了,他学武功完全是因为自己心中的那点武侠情结;二来,他也还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只要自己坚持练习,成长为一流武将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至于学习排兵布阵,那是必须的。虽然他军训时也学过一点队列操练的东西,但是那对于掌控一支军队还远远不够。古代的带兵之法也不像后人想象的那么简单,里面有很多道道,很多知识需要学习。
古代经过长期的战争,经过历代名将的改良,已经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善的统兵之法。这些法门并不全部是糟粕,相反,很多办法都是适应当时条件下的产物,现代的一些方法,放在那个时代来用,并不一定就能优越到哪里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厚还得跟着赵云学习统兵之法、排兵布阵的办法,以期能尽快独领一军。刘备征战20年,他的军队早已经形成很完备的规章制度。他的军队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根本不像一些小说描述的那样,说古代的军队在新式军队面前军纪败坏、不堪一击。
军纪败坏、不堪一击那也要看什么军队,皇朝末期或一些流寇的队伍可能会是那样,但在打天下的时候,那个枭雄的军队不是百战雄狮?其实不但刘备的军队能战,曹操和孙权的军队也毫不逊色。
三国时期曾经出现过5支号称战力超绝的精兵,分别是刘备的白耳精兵、吕布(高顺)的陷阵营、公孙赞的白马从义、曹操的虎豹骑、袁绍先登营,当然,还有陶谦的丹阳兵、袁绍的大戟士和诸葛亮取自南蛮的无当飞军据说也很厉害。
不过到了现在为止,还剩下的就只有白耳精兵和虎豹骑了(无当飞军还没出现),其他的都被雨打风吹去,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这其中,尤其以曹操虎豹骑最为厉害,号称当世无敌。白耳精兵虽然厉害,但毕竟是步兵,按刘厚的估计,遇到虎豹骑必败无疑。
刘厚在军事上其实是个外行。他深知自己在行军打仗方面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所以,在这几年当中,没少跟着赵云请教。
而赵云,出身于白马义从,其练兵、控军能力在一流武将中都能排得上号的。刘厚跟着他学习,着实获益匪浅。他在学习的同时,也将后世那点少得可怜的队列操练和军事常识跟赵云探讨过。
赵云也觉得有些提议很好,就将其融入到军队的日常cao练当中。所以,这支hong军很多东西和旧式军队有不同之处。
不过刘厚毕竟在军事上懂得不多,要将他们完全变成一支后世那种新式军队还为时尚早,只也只能慢慢来了,刘厚打算在以后的征战中慢慢发现问题,再加以改进。现在对他来说,一切还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