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郑新泰二十年四月初七,汀州府,武平县。
清晨未交五鼓,圣果寺僧众便将佛像用鲜花彩帛装饰起来,由几名年少精壮的头陀抬上香舆,缓缓绕街巷而行。其余僧众穿着洁净的僧衣紧随在后,一路沿街唱佛诞偈,挨户敲门化缘。
转过衙后街时,县衙后的小门忽然朝外推开,一队衙役牵着马出来,呼喝着排开路人,将马排在路当中,在门外腾出一片空场。之后便有几名儒生打扮的年轻人从衙里出来,身上都穿着纱帽绸衫,轻薄细滑的衣料在阳光映照下闪动着流水似的光泽,与周围百姓身上的麻布、蕉布衣裳格格不入。
这群人堵断了半条街,佛像抬不过去。主事的僧人无尘便主动上前商议,请他们让让路,叫佛像先通过。
外头的衙役也念了声弥陀,笑着说:“师父们今天运气好,碰上了贵人出行。中间那位小爷咱们新任县太爷的公子,名叫宋时的,是位极舍得使钱的财主。你们与其争这一时,不如用心唱偈子,唱得宋舍人高兴,多打赏你们几两银子也未可知哩。”
无尘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一眼便看到了被人拥簇在当中的陌生青年。
宋舍人也恰巧偏过头,朝圣果寺僧众看过来。初夏灼烈的阳光打在他脸上,模糊了五官,只映得肤色透白如玉,眉睫也染上了一层淡淡金色。唯独一双眼深湛如浓墨点染,在那张清素的脸上格外分明。
那双眼看人时太过专注,不像是在看路上偶遇的僧人,倒好像读书人看到了圣贤书,迫不及待要看懂其中蕴含的精义似的。
无尘只看了一眼便垂下眼帘,合掌行礼,改用官话说:“小僧无尘,见过诸位檀越。小僧等是城东圣果寺僧人,为贺明日佛降诞,故抬佛像沿街洗佛,求些布施以备龙华法会。”
话音才落,近处的一名儒生便不耐烦地对一旁衙役说:“咱们还有正事,哪有工夫跟这群和尚纠缠。叫他们让开路,别碍着我们出行。”
僧人修养极好,只当没听见他说话,仍旧默默站在一旁。
几个儒生要赶僧人们离开,宋舍人却挥手止住他们,合掌答了一礼,那若有实质的目光转到无尘脸上,温和地说:“我前两天听僧官提到龙华会,还想着四月初八要去庙里看看,倒没留意日子过得这么快,明天就是佛诞了。不过已经到这个时辰,怎么只见圣果寺一家的大师出来洗佛,别的寺庙不往县衙这边来么?”
无尘双手合什,垂首答道:“回檀越,本县佛寺多在县外,县城里只有几处庵堂和圣果寺一处僧庙。远处的寺庙这时候来不及进城,比丘尼也不方便抬佛像出门,是以舍人只见着敝寺僧众化缘。”
他又朝那群公子躬了躬身,说道:“望诸位檀越布施一二,以作浴佛之资。”
也有几个书生翻出碎银、铜钱布施,更多的只冷眼旁边,不肯掏钱。宋时看着僧人手中少得可怜的香火银,再看看路边装饰朴素的香舆与打扮得更朴素的僧人,不禁有些感慨:“我随家父到这里也有几个月了,见本地不少神庙香火都旺,百姓们也肯重金延请巫医,怎么佛像抬出来倒比那些庙里的神像还简素些?”
最早喝斥僧人的文秀才冷笑着说:“巫医至少能医病,这些和尚只管念念经,能有什么用?再说这圣果寺也不是什么名刹,宋兄若真的好佛,不如去城外均庆寺,那里是定光古佛道场,比圣果寺灵验。”
宋时“哦”了一声,下意识问道:“怎么个灵验法?有什么故事传说吗?最好能有些小说、话本、诗赋文章之类的。”
文秀才忙凑上两步答道:“倒没什么话本、小说,可人都说均庆寺求姻缘是百试百灵,也能求子嗣。”他仰脸看了宋时一眼,压低声音说:“宋兄不是快要跟桓侍郎府上的孙小姐成亲了?就在均庆寺许个愿,请个玉佛,保证宋兄能顺顺当当娶到可心的佳人。”
宋时脸上却没多少得意、热切的神色,只淡淡一笑,颔首应道:“既是文兄力荐,我定然要去见识见识那座古刹。”
没人知道,他其实是个后世来的穿越者,三观早二十年就在现代社会塑成了,对这种父母包办的婚姻并不感兴趣。此外,他穿到这个世界是从婴儿做起的,前后两世加在一起四十多岁,想到要娶一个实际年龄不满十七的未成年人,心里总有负罪感。
不过这未婚妻是他恩师桓先生的女儿,桓先生与师母早逝,师妹就是他的责任,他一定要承担起来的。
算到如今,桓师妹连守两重孝,从十四拖到十七,在古人眼里已经是大龄,今年二月一出孝就该办婚事了。他跟父亲眼下虽在福建,老家却有两位兄长替他操持的,这一两个月间可能就有消息过来,也不用他多操心。
只不知道是要他上京迎娶,还是桓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