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海南到京城再到海南,这一来一回又是半年。
钦差乘着海船千里迢迢赶到南方,在闽浙一带停泊休息时,却风闻宋桓二人已带着部分学生北上,到四季分明之地培育耐寒性强的水稻。
幸好他们名气大,穿州过府时从地方官民到外地学生都闻名去迎送,人走到哪儿连外地报纸上都能看见。钦差一行在浙江下船休息时,便听说了他们转道江西,在井冈山下种稻的消息。
钦差们连道“好险”,又是庆幸又是后怕。
他们当中可是有京畿生长的内监,还有位从没下过海的北方官员,这一路上已受尽了晕船的折磨。若非在浙江得着他们的消息,向南还有两千里海路,待跑到琼州岛上还要受乘船折返之苦,岂不得要了他们的命?
必须烧两炷高香谢天后娘娘保佑。
欣喜之下,众天使甚至没去管为何宋桓二人放着更近的湖广不去,而是绕远路去了土地相对贫瘠的江西。
当然,不必他们问,来接待天使的地方官员便又羡又妒地说出了两位皇亲去江西的缘由:
江西东乡县送去琼州的一种野稻有耐寒之功,吉安府送的稻种不易生病,都是别省没有的良种。宋大人他们在琼州试出这些稻种的好处,于是想看看其生长之地水土有何特异处,前些日子便带了些弟子跨湖广直奔江西。
径去了吉安府。
更具体一点儿,是去井冈山。
曾经,不,未来的5A级景区,宋院长还当宋经理的时候曾亲自带团去过无数次的历史名山。
当然他不是那种会为了追忆过去荣光随便带团绕远的人。之所以绕过湖广这个当世粮仓,而去农业发展稍逊的江西,正是为了井冈山的一样特产农药。
井冈霉素。
他当年在桓家研究农药时,就从杂志文献里看过井冈霉素这个神器。这种抗生素正是从井冈山下土壤中一种放线菌里提炼的,质优价廉,低毒无害,有效防治江南最流行的水稻纹枯病、稻曲病,以及小麦纹枯病和一些棉花、蔬菜病害。
他前世还在生时,几乎每一颗水稻都用过这种药,挽救了全国泰半的水稻病害。
他眼馋这种农药很多年了,只是早先技术条件不够,后来虽学了培养基技术,又没时间来井冈山,竟直拖到今天才有机会接触。
正好这几年为了建杂交水稻基地,他们也在崖州弄了几个实验室,又有各省支援的能源物料,临行前备下合用的器皿、试剂,到井冈山下就能立刻搭起实验室,采集土样寻找放线菌。只是杂交水稻项目才刚有成果,正是离不得人的时候,他们大部分学生仍留在涯州基地,带到江西的学生不够多,正式干起活来有些折手。
学生不够,就得用本地的壮丁来凑。
做杂交水稻这几年里,江西的儒生叫他们勾搭到崖州不少,再不易招来爱实学、肯干活的新生。此时又正是水稻扬花的重要时节,不能碍农事,只好重操旧业,凭着皇亲兼钦差的身份替当地府县整顿了一回封建迷信问题。
整顿出来的无度牒僧道,特别是会炼丹卖药的道士,就都被拉回来劳动改造了。
桓御史久不动司法之权,抓起人来照样威仪赫赫。宋时倚在皂角树下看他紧裹着窄袖青衫的精悍背影在人群中时走时停,安排人收拢假僧道,分派他们去各处采土样、制备培养基,选育放线菌种,用感染纹枯病的水稻培养纹枯病菌……
那份稳重威严,指挥若定的气度,仍是当年陕西清理盗匪时那个可靠的小师兄。
不过话说回来,做官时兢兢业业也就罢了,如今都辞职了还让人这样勤苦操劳,哪还叫退休生活?
宋时实在怜爱他,顺便也要给干活的人发点福利,叫人从后院井里摇了一筐浸得凉丝丝的瓜果出来叫他们自挑着吃。桓凌则被他动用院长之权拉到值房,从果盘里挑了个圆润光滑、底侧熟黄的甜瓜,提刀挖起一块。
一小片月牙般的瓜块扎在刀尖儿上,喂到他师兄唇边。
小师兄连日辛苦了,让师弟服事一回。
桓凌叫他服事得舒舒坦坦,手都不用抬,稍启唇齿,一块脆甜的瓜肉就抵到齿间。瓜皮略嫌厚韧,又没味道,宋时就不肯给他吃,随手甩到盘子里,又扎一块喂过去。
连切几块,瓜瓤里甜郁的糖浆便从切口流下来,染到人手上。宋时抬手看了一下,便要把瓤剜出去,擦擦手再给他弄。
桓凌可惜地说:“其实这瓜瓤比瓜肉甜,。”
确实是瓤要甜得多。宋时点了点头,深表赞同:“那我去拿个铜匙来,咱们舀着吃。”
“吃个瓜而已,哪有那些讲究。”
自家人之间也不必讲究吃得好不好看,桓凌便将那半块甜瓜连宋时的手一并扯过来,凑上去尝了一口挂在他掌缘的果浆。
果然甜得让人流连忘返。
不过做人夫君的怎么能吃独食?何况宋时方才喂了他半天,他总不能只扎煞两手等着,不做点回报吧?
他舐净了流到外头的汁水,就着宋时的手在瓜心里啜了一口,将酥酪琼浆般的瓜瓤喂给宋时。
投我以蜜瓜,报之以琼浆。
宋时右手的小刀早已放到桌上,左手的瓜也不知何时落到了桓凌手里,上半身微微倾过去,品尝着师兄喂给自己的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