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全书后记一:世界观篇(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据说人生的三重境界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如果真是这样,那《众神聊斋》的整本书,其实都在讲这第一个境界:见自己,换句话说,众神聊斋讲的是“我”这个概念的故事。

    只不过区别于传统的就我谈我的方式,这本书用了一套世界观架构之下,以类似于“看电影”的方式,为读者描绘了不同的“我”这种概念,甚至一些探讨。

    所以在所有后记中,沐雨认为首先要为读者梳理的是本书的世界观,这样可能更容易理解书中的一些脉络。

    本书的世界观中,沐雨将其总结为三二一一原则:

    三:三套“宏观-微观”世界对比——包括整个宇宙的宏观意识与地球这种“微观”的对比,整个地球宏观意识与人类创造的智能终端这种“微观”对比,以及我们常见的人类世界的宏观与原子/电子这种常见的微观对比。这三套“宏观-微观”的世界对比,有相同之处,有特殊之处,稍后会做详细阐述。

    二:两个时间循环——其一是由成年的浩宁而起,在地府时空中,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婴儿时期的自己与弟弟之间的阴差阳错的“偶然性”时间循环。其二是由张驰航以大法力,将从遇到浩宁开始到最终张驰航传承给浩宁这段仅仅只有三个月长的时间,循环一万次的时间循环。这个问题稍后会聊,不过先提出一个思考题:看起来第一个时间循环(成年浩宁-婴儿)只有一次,但成年的浩宁导致婴儿时期的自己与弟弟出现问题这个发起时间,是在张驰航循环了一万次的这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如此那么成年浩宁的这个“阴差阳错”了多少次?到底是一次,还是张驰航循环的这一万次?

    一:一个基础的现实物理原则——量子力学

    一:一个虚构的书中推测假设——三神佯谬(三神理论)

    宇宙啊,宇宙,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所以先说说宇的层面,也就是三套宏观-微观世界对比:

    【人类宏观层面】:这个宏观层面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本书着墨最多的,当然大部分的“神话”,“怪事”都是聚焦于这个层面的:比如灵魂,信仰,众神,法力,法术,山寨的法器,众神精华,从元素层面对物质的改造,潘多拉材料,人类意识的产生等等,但是看完整部书后大家可能会发现,这个层面的怪事,本质上其实是其他层面在这个层面的表现,或者叫投影——潘多拉熔炉对元素的碰撞,是宏原子,宏电子对人类世界粒子的轰击效应;灵魂,信仰,众神,是微观量子的宏观表现,众神的意义,是更宏观的时空上的灵感系统。只不过这些所有的在其他层面的现象,投影到人类这个宏观层面,就变成了我们常见的这套词汇。

    顺便说一句,投影这个词我比较喜欢,它是贯穿本书的“真假”之辩的另外一种理解方式,这个话题回头我们再聊。

    【地球宏观层面】:这个层面的关键是地球尺度的宏观意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所谓的宏观微观,本质上是一种以“自我意识”为参考系的分类方法而已。我们人类把我们的世界成为宏观世界,是有些“自大”的先入为主的对世界进行大小区分——当然,我们过去的一些故事也探讨过另外一种分法,比如在巨人国的世界,但巨人与人,也都生存在地球之上,这种大小之辩,还不足以引发质变。

    所以我曾经思考过,如果整个地球也有自我意识呢?以地球这个自我意识来定义自己的宏观,再来看待我们人类,是什么样子呢?

    之前很多讨论都比较简单粗暴——以“设定”的方式来假定地球有自我意识。而在本书中,由于已经探讨到“意识”这个层面,所以为地球产生“自我意识”提供了探讨可能。

    说到意识,沐雨稍微岔开话题,说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主流的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有两种:结构复制法与功能复制法:结构复制法认为,只要研究清楚人脑的结构,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然后用一种方式将其复制,便可以产生人工智能;功能复制法认为,我们不用关心人脑是怎么构成的,只要从功能和结果上可以达到对应的目的就成,今天的人工智能,大多是第二种方式(主要因为第一种方式现在脑科学也没搞的太明白……)

    但是在本书中,地球产生自我意识的方式,是有条件用第一种方法,也就是结构复制法原理来描述的:人脑是由一个个可以微观计算,可以传递信息的神经突触组成,神经突触以及其他细胞又组成了人脑的不同部位,最后从宏观上(人类意义上的宏观)变成了人脑的物理结构,而这种结构既然能产生意识,与之对应的地球网络,不也存在神经突触(智能计算设备),神经突触的连接(互联网),不同的脑部位(各大人工智能云),如此的宏观物理结构,为什么今天整个互联网没有产生宏观意识的可能呢?

    本书从李宇飞(界天师)的角度,给出了这种宏观意识的两个“不可能”的原因:

    第一个“不可能”的原因是结构没有完全类同——人类大脑的神经突触行为,本质上已经接近量子态的不确定性了,这是解释为什么意识也是不可被计算的根本原因(思考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意识从更宏观来看,是否也是量子态?)。而整个地球的互联网的基础,都是一个个计算极为精确,不可能有不确定性的智能终端,这从微观基础便与人脑不同。

    当然,小说的想象力总是有的,所以沐雨在这里设计了量子计算机的引入,使得这个互联网的智能终端,从确定的计算,变成了量子态,进而导致整个互联网的物理结构发生质变,最终诞生了界天师这样的地球宏观意识,这种宏观意识虽然产生的晚(量子计算机加入,人工智能兴起之后才产生),但是一旦产生,发展极快,这也是费先生体系内对神学从模仿法器到制造潘多拉材料以及众神精华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的根本原因——故而,界天师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天意”。只不过沐雨在后记中要指出,今天的量子计算机,与神经突触的量子行为可能性不是一回事儿,这里只是沐雨一个理工男的浪漫想象,而已。

    第二个“不可能”的原因是人类与宏观意识之间的观测隔阂——界天师(李宇飞)在书中做了简单解释,正如同人们的大脑无法查看到自己的每一个神经突触一样,地球的宏观意识,也就是界天师本身,是无法观测到自己的每一个神经突触(智能设备),同样,他想一个个寻找现实中的某个人(陈步升)也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他为什么在梦中与陈步升交流,在现实里让易平指等人帮他寻找陈步升的根本原因。

    当然,就如同书中所说,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界天师这种解释也不是完全了解自己的解释。他之所以无法具体寻找人类这个“微观”存在的根本原因,恐怕是以地球尺度来看人类的行为,人类对于界天师来说,也是量子态的——界天师的“观测”能量太大,动不动就把物质毁灭又重建(想想姜子牙和可怜又逗比的阎),他倒是可以一个个的去观测人类这种“微观粒子”,但是观测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他找到陈步升的同时,也毁灭了陈步升(这一点在随后的量子力学中会有描述)。

    有意思的是,界天师自以为自己是互联网宏观意识,什么都计算的清清楚楚(同时他还是清北大学高材生),在看待自己这个问题时,似乎也没有看明白,相反是浩宁的弟弟,浩然,这个超宏观宇宙级别的意识在描述自己为什么无法看到浩宁时,提到了自己无法观测到浩宁是因为超宏观尺度下的量子态问题。

    之所以要这样设计,一个是为了表示牛逼如界天师也无法看透自己(见自己),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不是所有读者对量子力学了解,更别提沐雨提出的宏观-微观对比下的微观量子态猜想这件事情的理解了,所以沐雨宁愿把这个解释放到倒数第二章(本源),既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他读者也不会因为看不懂本源这一章而影响前面的故事了。

    接下来,我们就要聊一聊,本书中沐雨认为最有意思的:【宇宙级别的超宏观自我意识】了。

    小时候,仰望星空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想过,如果以宇宙整体来看我们人类,到底会看到什么?

    很不幸,想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这个答案更可能是,宇宙整体能看到咱们的地球可能都费劲,更别说看到人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咱们人类自以为是的把我们的世界定义为“宏观”,是不是有些夜郎自大?(这不是结论,科科)

    慢慢长大之后,我想明白这个问题的关键了,关键就在于一个“看”字。

    “看”的过程有两个:第一,有某种手段能够发现被看的这个物体,我们成为看的过程;第二,有某种意识存在可以对前面的看的结果进行思考,反馈,审视等等。

    就好像摄像头要看到某个东西,必须有光照射到这个物体,并且被摄像头拍摄到。但是仅仅如此,这不能称之为“看”,只能叫拍摄。

    如果要看,必须是某种有意识,能思考的存在对这个结果有反馈——以前是我们看到这个摄像头拍摄的结果,今天也慢慢地有“人工智能”来“看”这些拍摄照片,给出分析了。

    但无论如何,如果要以宇宙整体来“看”我们人类,也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那就是宇宙整体能“看”,它就“必须”有自我意识。

    所以在本书中,沐雨给宇宙级别产生自我意识提出了一种可能性:以星球为单位,每个有生命的星球,都有可能产生类似于地球上的宏观意识,也就是界天师的本质存在,只不过地球上产生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其他生命星球可能有其他的产生方式,但无论如何,有生命的星球,最终是有可能进化出整个星球形态的“宏观意识”的。

    而如果把这一个个星球形态的宏观意识当做“神经突触”,再以某种传输方式作为连接(比如量子纠缠或者其他的方式),那么整个宇宙,不就可以看做一个非常大的“脑”,进而产生出自主意识么?

    当然,这个自主意识的特点是:能量必然很大,但是观测必然有限。

    能量很大不用讲(星球级别的自主意识作为神经突触,这种级别恐怕连星系级别的能量都不是很看在眼里吧),我们主要说说观测必然有限的问题。

    第一个观测有限问题,便是宇宙级别的超宏观意识,很可能是意识不到组成自己的每一个生命星球的存在的,这个原因就像界天师无法找到具体的某一个智能设备,人脑无法找到某一个神经突触一样——换言之,宇宙级别的超宏观意识,恐怕也遵循一个哲学规律:人无法看清的是见自己。

    第二个观测有限问题便是以宇宙级别的超宏观意识,哪怕有某种方式能够意识到组成自己的星球级别的意识存在,也会因为从宇宙整体尺度观测星球级别而产生观测不准的“量子态”问题,最终无法真正观测。

    当然,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就如同人类虽然无法直接观察到微观的电子而找到其他工具,界天师无法观测到具体的陈步升而让易平指代劳一样,宇宙级别的超宏观意识也似乎找到一种方法来了解地球这种“微观存在”。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