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德十七年,对于大昌是风雨飘摇的一年,整个朝局充满动荡不安。
这一年,先皇盛德帝驾崩,新帝年幼刚刚登基,连个年号还没有来得及更替,就内忧外患不止,先是宁王举兵叛乱,然后又是东宁、北勒、西原三国前后出兵,在大昌建朝以来,几乎是百年不遇。
值得世人记住的日子,秋高气肃的九月十五,宁王和西原联军,在短短一夜内,就攻破了京师。
其实秦昊和拓跋霖,也都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号称固如金汤的京师,怎么会如此轻易就被攻破。
当晨光降临,秦昊再次走进皇城,赫然发现他的十弟根本就不在昌盛殿也不在后宫,而是早早就携百官逃往江南,只留下孙侯爷率领的一队精锐,和一些顽固派死守京师,也难怪他们攻破的如此顺利。
然后秦昊在西原二王子拓跋霖的支持下,在京师正式登基,改国号为新昌,废除小皇帝秦烨。
本来这一切做法都并无可厚非,可偏偏就出在日期上面,小皇帝秦烨在秦昊登基的前一日,已经向全国上下发出诏书,表示迁都扬州,而京师的秦昊为叛臣贼子。
这样都导致整个大昌,实际上是有两个朝廷的,而且民间,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风声,私下百姓开始传北方的大昌为“伪昌”,而南部的大昌,为“南朝”。
而且两方朝廷,都向各地诸侯,以及各地刺史和驻军都尉发出诏书,可大家都不知该听从哪一方的?
保守派的还是愿意听从南朝的,毕竟这是正统。
同样也有支持秦昊的,他兵力强盛,实力摆在那里,南朝的兵力现在十万都未必有。
但更多的地方官员,尤其是各地驻军都尉,大昌的地方州驻军,全国有将近五百多个,而每个驻军少则五百人,多则一千五百人,每个驻军看起来很少,可要是累计起来,就有将近五十万大军。
只是但凡手上有兵的,在此动乱之际,或多或少都持观望态度。
与此同时,作为大昌异性藩王之中,拥兵最多的西南王府,卫王也先后接到了秦昊和南朝发来的诏书。
卫王端坐在太师椅上,扫视着下面自己的部属和幕僚,商量道:“在座诸位,对于这两封诏书如何看?”
秦昊发来的诏书是希望西南能支持新昌,并且给出了极为丰厚的条件,而南朝发来的诏书,则是直接下旨,让他们发兵去攻打秦昊这个反贼。
其中卫王的一名亲信首先起身出列道:“王爷,属下认为,此时最佳的态度,就是两边的要求都拖着,先观望……”
这名亲信说完,在场的众人大多都赞同地点了点头。
此时形势,观望确实是最好的选择,毕竟现在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伪昌”能一举攻破南朝,还是南朝反攻回“伪昌”,亦或者是他们打算划江而治。
之后又有几名将领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卫王忍着耐心,皱了皱眉听完,最终把视线转到一旁站着的高壮男子身上,“尧儿,你怎么看?”
卫尧慢慢转了过来,忽然阴阳怪气地朝最开始发言的亲信,冷笑一声,“观望什么?是观望秦烨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