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现在的想法是把观澜改成大宋的“中央校党”。
毕竟进士也好,恩荫入仕的补官也罢,不论才学高低,对于治理国家的认知还是很浅薄的。
就好像观澜的儒生出去,为什么比别的举子强?为什么朝廷喜欢录用观澜的儒生?不正是因为观澜在他们读书的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儒生们治国的能力了吗?
况且,大宋冗官,说白了,是披着官皮的“假官”太多,真正有能力,有活儿干的官员并非泛滥,多数都是领着官衔,在家吃闲饭的。
归根结底,不是朝廷没有事情给他们做,而是能力不够,不敢让他们做。
这些人里,包括刚刚中了进士,还不懂为官从政之道的新人。
他们急需一个培训机构,即能加强忠君爱国教育,又能学习专业技能,何乐而不为?
至于研究政史,还有发展改革委员会....
唐奕则是出于另一方面的考虑。
......
他唐奕不是万能,在这么庞大、这么复杂的大环境下,谁也不敢保证他能万事躬亲,面面俱到。
他需要一个集众人之智慧,各方之意见,天下之群情的机构,来为大宋革新出谋划策,来统筹大宋这盘大棋。
......
唐奕解释了半天,范仲淹总算是听懂了,可是范老爷没说行,也没说不行。
抬头看着唐奕,“你知道你这么干的本质是什么吗?”
“这是在分权,很多人不会同意。”
所谓培训官员,这是在分三馆的职权;政史研究,还是在分三馆的权;研究政策,这是分相公们的权。
吃过亏的范仲淹知道,这事儿的阻力一定不小。
“老师说的没错!”心道,不愧是我老师,一点就透。
目光如炬,“就是要分权!!”
“在奕看来,大宋不是官太多,而是官太少!不是职太杂,而是职太简!”
“细化分工,不一定拖慢效率,也可以提高效率。”
做为一个后来人,大宋的官有后世多吗?大宋那乱七八遭的官职奉有后世繁琐吗?肯定是没有的。
只要涯州贾相爷嘴里的那个‘顺风耳’一问世,解决了通信问题,再繁琐精分的官员机构也不会造成官冗的问题。
这是必然的,比方说,大宋的地方县府。
县令、主薄、通判,就三个主官,管着治安、律法、屯田、基建、民生、税收、水利、路桥。
当然,这税收里还包括商税和农税两分。
反正一县之地,从大到小,什么事儿都是这三个主官的。
所谓“父母官”什么意思?那就是像爹妈一样,除了娶媳妇不用县官儿管,别的一概过问。
再有能力的官员也忙不过来啊?
可是后世呢?
治安有公安局,律法有法院和检察院,有土地局、民政局、国地两税、水利交通,各分一处,各主一摊。
效率能不高吗?政策执行该是哪儿就是哪儿,能不快吗?
可别小看了这些机构,一道圣旨,半年施行和一个月就施行是有本质区别的。朝廷一道政令,有专人宣传督导和没专人大力施行,效率是不一样的。
“原来最先要动是官制,而不是军制。”
范仲淹全明白了,唐奕这一套和他们原来的方法有本质的不同。
庆历的时候,他想的是削减冗官,可是这小子另辟蹊径。他是打算把冗官动起来。
把冗,变成缺!!
可行吗??
可行!大宋现在不缺钱了,有新式粮种在,我们养得起这么多官员。
而且如果按唐奕说的,真的办成了,多花的那么一点钱,和大宋治理水平的提升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可是....”范仲淹还是有一处拿不准。“想法是好的,可是施行起来,有难度!”
范仲俺看着唐奕,“从根儿上来说,你还是分了宰相们的权力,这个治官冗之法,很可能都出不了朝廷!”
“嘿嘿。”唐奕贱贱的一笑,“没事儿,有办法!!”
“什么办法?”
“分权不分人!”
“分权不分....”范仲淹低堆沉思,“!!!”
猛的一振,“你是说....”
“兼任!?”
“对。”唐奕点头“兼任!”
特么内相、同章事、参知政事都兼着观澜副院长,有空来讲课,没空就还在政事堂讨论你们的政策,但是名义上还是观澜“发改委”的在讨论。
权还在他们手里,只不过换了个身份,有区别吗?
没区别。
“可行!”范仲淹终于露出笑脸。“不错!”
“你小子,脑袋好使!”
“嘿嘿。”唐奕陪笑。“您老这是同意了?”
范仲淹一拍大腿,“同意了!”
“回头老夫去与文彦博等人去说。”
“那.....”唐奕顺杆儿就爬。“那我要是在观澜再设一个武学院......”
“您老也不会反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