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蔡元定应邀参加后江府的年终总结会。
后江总督府礼堂,墙上挂着几株棉花的素描图。
礼堂中坐着300多位后江府头面人物,有南撤明军自治州县头脑,有数万亩地的南洋大农场主。
礼堂窗户全部打开,老爷们吞云吐雾,人人都很高兴。
李君常走上讲台。
“先生们,截至去年年末,我们有1千5百万亩地,全年收获3千万石粮食,解决全国粮食自产问题。”
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亩产不高啊,2季稻才2石粮,广种薄收。”
礼堂中响起一片讪笑声。
“大家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人!”
“我们需要更多人。”
“还有耕牛!”
李君常双手下压,“诸位,运人需要船,今年我们的朋友林同文组织了700艘移民船的庞大船队,大部分是为我们后江准备的。航程很近,船有大有小,平均装350人,我们有希望运来20万移民。”
又是雷鸣般的掌声
“政府把船造好了,可船队航行开销很大,政府难以负担怎么办?”
“租!我们租船,谁不租谁就没资格领人。”
恰到好处,李君常暗暗给托儿点了个赞。
“是的,就像工厂主与设备制造商,南洋银行将给各位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南洋航运保险公司为各位的船队提供保险服务。”
“总督先生,我有个问题。”
有人举手。
“男爵,请说。”
“总督阁下。”兴平伯爵夫人邢氏的弟弟站起,环视会场一圈,缓缓道,“诸位先生,我们中有许多人来自中原。十几年前,饿殍千里,流民百万的景象我想在座许多人永远不会忘记。所以我们到了南洋拼命开垦,拼命种水稻,就是为了再也不会挨饿。”
礼堂中响起一片窃窃私语声,很多人脸上浮现出心有戚戚的表情。
李君常很感慨,“男爵说的是,后江有今天,全靠大家一起打拼。”
邢正则:“去年我们解决了吃饭问题,河渠海堤也在兴建,如果不出大灾,今年开始我们的粮食将会快速增长,没错吧,总督先生?”
“是,有更多的大陆移民,产量还会增加。”
“那请问总督先生怎么解决谷贱伤农的问题?去年的粮价已降到3钱银1石,今年看着会更低。”
李君常微笑点头,暗自腹诽道,“伤的也不会是农民,只是你们这些大农场主。”
旁边有人接话道,“我们可以种桑养蚕,种甘蔗,种水果,种麻。”
邢正则冷哼一声,“桑蚕丝大家都在做,我们还有很多地,种甘蔗你种得完吗?”
李君常:“我听明白了,邢爵是担心后江府未来产业发展走向。”
“正是,总督先生。”
“我今天叫大家来,就是要说明这个问题,新的发财之路。”
后江大佬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大家看我身后,你们都认识,这是棉花。我们的博物学专家把本地已有的棉花分为两类,草棉和树棉(亚洲棉),元首从美洲回来时,随船带有巴西棉(美洲陆地棉)、新西班牙棉和秘鲁棉(海岛棉)。此后,我们每年都会从荷兰人手里进口一些野生巴西棉种和非洲棉。进口棉花与树棉在种植中自然杂交,出现一些有趣的新品种。大家看我后面,这几种更像是巴西棉的棉种新近在后江和真腊出现,适合本地种植。”
农场主们聚精会神听李君常讲。
“布与米是必需品,印度棉布是硬通货,荷兰人的印度棉布生意是暴利,我们一直很难插手。现在有了真腊棉,各位可以憧憬一下未来的利润。”
会场炸了。
邢正则浑身激动地打颤,“总督阁下,我有最后一个问题。”
“邢爵请说。”
“移民要种植棉花,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手织布,天朝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