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过后,碧空如洗。
七色彩虹横贯天边,绚丽无比。
自从龙骧李府叙谈之后,朝廷再次颁布诏令,敕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开府,位及三公,摄国辅政。
至此,李傕登上了权力巅峰。虽然他没有像董卓和王允那样升任太师或相国之职,但同样位极人臣,拥有摄国辅政之权,实际权柄丝毫不逊于昔日的董卓和王允。
李傕辅政后的第一项政令便是西凉二州施行减赋养民之策。
正式诏令是,减免西凉二州百姓两年的赋税,发放百姓农耕所需的种子、耕牛和一定数量的牲畜,鼓励百姓和其它州郡百姓前来西凉各郡县开垦耕种,流民还会额外获得半年的口粮。两年之后,税赋为三七分兑,永不加赋。
此外,李傕还下令铁陀帐下的郡府兵除留下两万青壮将士守城之外,余下三万余郡兵寻找无主荒地,开垦屯田。各郡县郡兵兴修河渠,以供灌溉之用;修建驿道,疏通长安与凉州的通道。
李傕辅政后的施政举措,效果极其明显。诏令颁布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长安周边的人口剧增三倍,除躲进山野的百姓之外,来自其它州郡的流民就多达十万之众。而且,外来人口还在快速递增,几乎每天都有中原各州郡的百姓进入长安,络绎不绝。
这也让幕后策划此事的李利,真正意识到天子诏书的强大号召力。不管汉室如何衰败,但天下百姓还是很信赖天子诏书的。这间接地说明,如今民心仍然向汉,至少无家可归的百姓对刘氏皇族依然心存希望。
两年免赋政令促使李傕在朝中迅速巩固自己摄国辅政的权位,赢得长安城及周边百姓一致拥护,使得朝中对李傕辅政颇有微词的百官们俯首闭嘴,不再诋毁议论。而李傕也因此颇为自得,不再计较手中无兵之事。安心处理朝政,坐镇长安。
自从李傕入朝辅政之后,李利就很少上朝了,一门心思扑在筹建太学和讲武堂上。而他的家眷一直住在郿邬,没有搬进长安城,而征西将军府就是西凉军的大本营,李玄、李儒和贾诩等人把家眷都搬进了将军府或就近安家。以便于及时处理军政事务。
对于李利把收拢民心的大好机会拱手让给李傕,贾诩等人十分不解,感觉太可惜了。毕竟减免西凉各郡县两年的赋税不是小事,这是个收服西凉百姓、提升威望的绝佳机会,如今这等好事却落到李傕头上,而不是李利。
李利对此反倒很坦然。因为他知道民心这东西很重要。也很奇妙,争霸天下断然不能失去民心和百姓的支持;但是,眼下西凉境内收取民心并不是最重要的。得民心不易,但失民心却很容易。生逢乱世,群雄并起,民心民意并不能左右天下大局,而真正能够决定天下局势的人。还是手握雄兵的实力派诸侯。西凉境内谁才是真正掌控者呢?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西凉二州乃至长安朝廷的实际掌权者,是他李利,而不是李傕。
李利之所以让李傕摄国辅政,其目的就是将李傕推向前台,有意做给天下人看的。现如今,摄国辅政之人,在天下百姓眼里绝对不是好人。很容易把这个执掌天下权柄之人与董卓、王允等人联系到一起,从而沦为天下百姓和士子口诛笔伐的对象,也会成为各路诸侯羡慕嫉妒恨的假想敌,眼中钉、肉中刺,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正因为如此,李利不想自己被天下百姓仇视,被士子儒生们攻击。更不想过早地把自己的全部实力暴露在天下诸侯面前。恰在此时,既然李傕羡慕执掌天下的权势和地位,于情于理,李利都应该成全他。成人之美,把天下最显赫的权势交给他,让他坐镇朝堂,摄国辅政。
此外,李傕手中没有兵马,要想让他安心掌朝理政,那就得给他足够的支持,让他享受权力带来的好处和乐趣。就这样,李利把收取西凉民心的机会拱手让给李傕,让他既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又能体会被百姓称颂的快意,从而不再刻意求取兵权,心甘情愿地坐镇长安,辅国理政。
只有这样,长安后方才能稳固,叔侄关系才能彻底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亲密和睦。也只有后方安定,李利才能毫无后顾之忧的率军西征,一举荡平西凉二州,扫清匪患,使西凉真正实现一统。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
长安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