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动三十万大军,李利治下的四州之地依然平静如常,这意味着什么?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想到答案。这意味着李利麾下大军远不止三十万,传闻西凉军多达五十万之众竟然不是谣传,而是确有其事!
更有甚者,睿智如曹操,已然从西凉军兵马调动之中看出,除了已经出动的三十万大军之外,李利手中还有可用之兵。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试想,李利治下四州之地,每个州郡至少也要留下五万兵马驻守,这样一来,四个州郡便是二十万兵马。守军二十万,再加上出征的三十万,便是五十万大军,这已是李利手中的全部兵马了。可是李利竟然还有可用之兵,这岂不是说李利所拥有的兵马早已超过五十万?
既然李利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单凭他一己之力就能消灭袁绍、袁术兄弟,却为何还要联络各镇诸侯成立讨袁联盟呢?难道联盟本身这是个巨大的阴谋?
这便是曹操得知幽州战事早已结束后,瞬间浮现在脑海里的念头,从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然而,越是看得透彻,曹操越是忧虑苦恼,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充斥在心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遂将满腔的忧愁和烦恼化作滔天怒火,一股脑地发泄在曹仁身上。
谁让曹仁是他最信任的嫡系部将呢?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可谁又知道统筹全局者所要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有苦难言的苦恼?曹操便是如此。
他太聪明了。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长期蒙住他的眼睛,即使一时不明其里,事后稍加反思。便能明察秋毫。但是越是聪明人,烦恼就越多。很多事情明明想到了却无能为力,这种痛苦最是折磨人。随之烦躁、忧虑、懊恼等纷乱复杂的情绪全都聚集在一起,致使他脑袋都要炸了,却偏偏无人倾诉,只能独自承受一切。
于是跟他最亲近的人往往会遭受无妄之灾,无辜被殃及。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眼前的曹仁便是无辜被迁怒之人。
细作不得力,其实与曹仁没有直接关系,因为细作并不是他挑选和训练的。他只是负责接收情报而已。然而曹操心中烦躁忧郁,怒火必须发泄出来,否则他会憋疯的。可是堂下只有五个人,除了草曹仁之外其他四人都是他颇为倚重的文士。而文士心思重、脸皮薄。不比武将豪爽洒脱,于是曹仁便是曹操发泄情绪的不二人选。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荀彧并不能完全猜透曹操的全部心思,可他却知道曹操绝对不是刻意针对曹仁,他之所以雷霆大怒,完全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惶恐和对未来局势的忧虑。因此荀彧的一番劝说虽未完全说中曹操的心事,却也摸准了脉搏,起到了替曹仁说项开脱的效果。
荀彧说完话后,曹操仰头盯着正堂凝视很久。一直沉思不语,但他脸上阴云密布的神色却渐渐舒缓开来。
伫立半晌。曹操身形微动,目光深邃地与荀彧对视一眼,遂轻轻摆手,示意曹仁起身。随即他矢口不提方才之事,语气低沉地对荀彧及程昱等人说道:“短短半年时间,李利以区区十万兵马便将乌桓、鲜卑两大蛮夷部落夷为平地,使其俯首归顺,不远千里迁入西凉境内。这份能耐确实令我辈汗颜呐!”语气中不免带着唏嘘感叹之情,显示出曹操心里极不平静,喜忧参半,五味杂陈。
身为汉人,曹操同样也有镇守边疆,抵御蛮夷入侵或直接将其征服的远大抱负。这是他年轻时的最大愿望,甘愿手持三尺剑,出征边塞,为大汉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不胜不还,马革裹尸亦无怨无悔。为此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平生最大的志向便是死后能在自己的墓碑上篆刻“汉镇北将军曹操之墓”。
由此可见曹操对待蛮夷番邦的态度与李利十分相似,唯一欠缺的是世事不由人,很多时候总是身不由己,造化弄人。原本有望实现平生夙愿的曹操,眼下却被李利抢先一步,拔得头筹,并且一举平定了为祸百年的乌桓、鲜卑和南匈奴等蛮夷边患。
正因如此,曹操对李利率军平定塞外蛮夷部落之举是颇为敬佩的。但是李利平定蛮夷的速度和收服两大蛮夷部落愈发壮大的实力,却让曹操越发忌惮,感到惶恐不安,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忧思满怀。而他的那句“令我辈汗颜”的感叹,便是他内心深处喜忧参半的真实写照,真真切切的有感而发。
荀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