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
伸手抓空的关羽惊声疾呼,可是残留在右手上的只有一片被鲜血染红的衣襟,而他的目光却死死盯着悬崖下凌空翻转的身躯。
霎时间,关羽侧身后仰在马背上,身体倒立着目送刘备坠落悬崖,直至那翻滚的身影离开他的视线。
这一刻的关羽整个人都傻掉了,一双虎目中满是热泪,哽噎着痛声嘶喊:“大哥———”
与关羽一样热泪横流的还有将刘备打落悬崖的李利。
“伯圭、伯圭!伯圭醒醒啊,我李文昌对不住你呀!”
斩断刘备一臂之后,李利再也无心杀敌,策马奔至山道北面,在李挚和桓飞二人合力之下才将公孙瓒小心翼翼地抬下马背,将其靠在路边的石壁上。李利翻身下马,一个箭步上前托住早已咽气的公孙瓒,神情无比悲痛,泪流满面,晶莹的泪水中饱含着无尽的懊悔和自责。
就在刚刚命悬一线的那一霎,李利做梦都没有想到,危急时刻竟然是公孙瓒奋不顾身地替他挡下致命的一刀,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以自身性命换取他李利的毫发无伤。
事实上,当李利绝望之中感觉到身后突然出现一人挡住关羽的绝杀一刀之际,他心里浮现第一个能在危急关头的人的是李挚,其次是桓飞,而后则是陈到或距离自己最近的亲兵,甚至也有可能是轲比能和其他四千余名将士,却唯独没有想到公孙瓒。
然则。李利清醒地知道,四千多战骑之中桓飞领兵走在最前面,李挚和陈到二人都已在火马车冲向他李利的瞬间策马冲在前面。是以他们三人都无法第一时间赶到他身边。而轲比能和何曼二将则留在大军最后,负责断后,并在火马车冲来之时率军抵抗大军后方的袭击,更不可能在最危急的时刻赶到他身后。所以李利误以为替自己挡刀的是亲兵,亦或是其他将士,始终没有想过公孙瓒会舍命救他。
李利为何会这样想呢,难道他一直都不信任公孙瓒吗?亦或是。他对公孙瓒始终心存芥蒂,时刻加以提防?
答案是否定的。李利并非不信任公孙瓒,而是他思考问题时总是喜欢反向思维。当他感到有人扑到身后替他挡刀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亲信将领和嫡系部众,所谓亲信就是关键时刻能为他卖命之人;其次是舍命相救的初衷是什么;最后便是自己能给予替他卖命的人什么好处。显然,这三个条件都与公孙瓒无关,因为公孙瓒没有任何理由舍命救他。
而这一切都源于公孙瓒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公孙瓒本身就是一位诸侯霸主。曾经大霸一方。叱咤风云,并且还是个沉迷于酒色、睚眦必报的生性暴戾之人。而今公孙瓒兵败幽州,俯首称臣,其官职俸禄堪比三公,在西凉军中的官秩仅次于李利,与李傕、李暹等李氏嫡系族人的地位不相上下。这就意味着李利已经没有多少功名利禄可以赏赐公孙瓒,无官可封,只能赏赐一些金银财帛或美女。仅此而已。
正因如此,李利在最危急的时刻完全没有想到公孙瓒会舍命相救。硬生生挡在他身后挨了关羽一刀,并为此搭上自身性命,当即气绝身亡。直到公孙瓒伏在他的肩头,噙着血说出生平最后一句话时,李利才知道自己的性命竟然是公孙瓒救的,自己欠了公孙瓒一条命。
而今公孙瓒已经死了,被关羽一刀毙命,差点被劈成两半,连个囫囵尸首都没有。是以李利这一刻抱着公孙瓒几乎被劈成两段的身躯,真真是痛心疾首,热泪盈眶。他很后悔,后悔当初不该对公孙瓒心存怀疑,时刻提防着公孙瓒图霸之心不死,有朝一日死灰复燃。李利很自责,自责自己对公孙瓒太过不近人情,两年来他一直将公孙瓒带在身边,从幽州打到淮南,又从淮南转战河北,以至于公孙瓒已有两年没有见到妻妾和子女,长期忍受着妻儿分离之苦。
可是现在?当李利遭遇平生最大一次危机的时候,是公孙瓒纵身一扑,以自身血肉之躯替他受死,当场殒命。
这份恩情太大了,大的李利根本无法偿还;太重了,重的让李利窒息,痛心疾首。而这份恩情之所以如此之大、如此之重,是因为李利深切感受到公孙瓒对他犹如手足兄弟般的深情厚谊。是以当他遇到危险时,公孙瓒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他李利的平安脱险。
而李利如此悲痛的另一个原因便是,自从公孙瓒率部归降于他之后,一直尽心尽力,每逢战事尽皆冲锋在前,从不言苦、从不埋怨,近乎没有请求过他任何事。此次邺城之战,正是公孙瓒第一个发现异常,并当众说出来,希望能够引起李利的重视。可惜的是李利根本没把他的提醒放在心上,以至于酿成大祸之后方才后知后觉,才真正意识到公孙瓒的提醒有多么重要。
倘若李利当时真正听进去了,也许稍加思考之下就能发现潜在漳河水下的秘密,继而识破曹操和袁绍二人的巨大阴谋。如此以来,断然不会再有随后的邺城惨败,以及今日的性命之危。
只可惜,世上没有如果,一切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必定隐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