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在榆林县的东南方。
比邻县城,沿着河道走,不出两刻钟,就到了小渔村。
小渔村,因打鱼而得名,一路走过,宋青苑就看到停靠在河岸边的简易木船。
小船简陋,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一个浪打过来,就有翻船的可能。
“娘,这船打鱼不危险吗?”宋青苑问。
“不走远没事,走远了就是自己作死。”李氏撇撇嘴,“你姥爷,你舅常年打鱼,会看天气,啥时候有浪,啥时候没有,心里有数。”
天气预报都有不准的时候,何况是凭经验猜测。
说话的功夫,一行人就到了李家。
李家也是小土房,房子没有宋家的大,木门也是破烂不堪。
李家的大儿媳祝氏,二儿媳许氏,迎了出来,“我们刚还说,你们啥时候到呢,快进屋,冷了吧。”
祝氏摸了摸四郎冻的冰冰的脸。
宋诚义把牛车赶进院子,李氏,二郎,三郎把东西往下拿,这个时候李宝财,王氏,李家众人都出来了。
“来就来,咋拿这么多东西......”王氏眼神一扫,心里一惊,今年的年礼,宋家给的可不轻啊!
这么估摸着,少说也得半两银子。
“这是啥?”李宝财指着豆芽问。
“这是豆芽,我们家的新生意......”宋诚义精瘦的身板挺了挺,不在意的挥挥手,“也不值啥钱,就比猪肉贵那么几倍。”
比猪肉贵几倍?李家众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菜咋还能比肉贵呢?”一个半大的少年跑过来,好奇的看着筐里的豆芽,这就是比肉还贵的菜?
少年名叫李木,今年十四岁,是李家的大孙子。
此时,李木正伸出手,准备把豆芽抓在手里,看看这菜究竟贵在哪里。
“别乱动!”李宝财打开李木的手,“冬天没新鲜的菜,菜当然贵!”
李宝财没在冬天买过菜,可常去县里买鱼,也是知道行情的。
“诚义啊,这菜这么贵,不是咱乡下人吃的,你赶紧拿回去......留着卖钱。”这么贵的东西,李宝财自然不肯收。
宋诚义满不在乎的道,“这东西我家有的是,天天吃。”
“这......”李宝财,王氏对视一眼。
“我们家不缺这个,给你们,你们就拿着呗......”李氏说完就进了屋。
回了娘家,李氏也不客气,两下就窜到了炕头。
“苑儿,快过来捂捂,冻死我了......”李氏把脚插在被褥下。
“苑儿,四郎,快上炕......”王氏说完,对着儿媳妇吩咐道,“再去烧点火,把炕烧的暖和点。”
四郎钻到李氏身边,宋青苑没进炕里,脱下鞋,坐在了王氏身边,把身边的小包裹递了过去。
“咋还拿东西呢,都够多了......”王氏嗔怪的道。
宋青苑把包裹打开,“那些是家里准备的,这是我送的。”
“咋拿这么多皂角?”王氏惊讶,数了数,一共有十块。
“这个你留着自己卖钱,往这拿啥。”王氏不赞同,这皂角可不便宜,一块几十文呢。
“没事,都是自己做的,就拿来一些,要是花钱买,我就不拿了。”宋青苑笑道。
“你这孩子......”王氏也知道宋青苑做皂角的事,可家里用着,还是觉得贵了。
一手拿起头花,“这是给春妮的吧?”
宋青苑点点头。
“春妮,看,你苑儿妹子,给你拿的头花......”王氏说着往旁边的李春妮头上比划。
李春妮别过头,把头花拿在手里,眼睛向宋青苑的时候,带着一抹羡慕,尤其是注意到宋青苑耳朵上的金光时,更是两眼发热。
“苑儿这耳钉真好看......”李春妮说着。
宋青苑笑笑,没接话。
李春妮也知道,这么贵的东西,宋青苑不可能给她,眼睛一暗,扫过宋青苑的头顶,幽幽的道,“苑儿这簪子也好看,比给我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