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 珠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去雪莉家之前,我先去了趟珠江的家。

    我对流行音乐非常着迷,黑胶唱片更是向往已久,一直想有机会增添一台唱机,以提升音乐欣赏的档次。听说珠江是音响发烧友,就与他约好那天晚上去拜访他。刚好光也有空,我们就一起了。

    以前的杭州城很小,据说想打听谁只消问三人必能知晓。老杭州最初都是集中在上城区,尤其是中山中路、清泰街、解放路这几条路周边。比如光住的解放路宿舟河下,孟寒住的清吟街,我小时候住的元福巷等,听名字就带着古韵。正是杭城老城区的核心地带,周遭老巷古桥密布,每条巷子、每幢旧屋里都有故事。

    我现在住的环城西路听名字就是属于城市边缘了,比较偏僻,当初搬过来时周围还有稻田,夏夜里蛙声阵阵让人睡不安稳。珠江住的宝石山下二弄也是同在西边,着名的宝石山(新西湖十景“宝石流霞”)下面,晚上更是荒无人烟。

    我和光在宝石山下二弄路口碰头。这边门牌号码很乱,正是山脚下,林木婆娑,照明又弱,两人黑灯瞎火地找着找着就迷了路。问了几家住户也都说不知。

    忽然我被一阵似从脚底传来的低频声波所提醒,就对光说:“他不是发烧友吗?你听。”

    俩人竖起耳朵,分辨出大功率音箱才有的低频音的方位,顺藤摸瓜到了他家里。

    好家伙,这哪里像家?分明是一个音响器材测试中心嘛。

    两台近一米高的大功率音箱威严十足,地上、墙上还有几对小音箱;中间一个设备架,放着多台前级、后级功放,以及调谐器、卡座、唱机、cd机(当时可是稀罕之物)等设备,手指粗的传输接线密密麻麻拖在地上;另一边是一个唱片架,码着上百张密纹唱片和少量cd唱片,地上纸箱里尽是磁带;更夸张的是他把两张席梦思当做护墙,挡住一边墙壁和另一边的窗户,以起到吸音效果……

    整个屋里除了一张小方桌和几张椅子,楞是没见到床。问之答曰:“睡觉时就吧席梦思翻下来呗。”

    “烧”得果然彻底!我心里暗自叹服。

    珠江单位在北大桥,每天要换两趟公交,虽是国营企业但效益不好,平时比较闲。就把时间、金钱、精力都砸在这爱好上了,谁让人喜欢呢。

    我觉得上天一定会给每个人安排一个挚爱,就看人们能否自我发现或领悟到,而找到的人是幸运且幸福的。尽管表面看起来多数不是那么回事。

    珠江对中国西方音乐的传播了如指掌。和光一样,他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听有“西方音乐灯塔”之称的上海中波792和990外国古典音乐节目。他还因收听短波国外音乐电台而遭到派出所的传唤——俨然把他当“敌特”了。此事还闹到了学校,现在回想真是荒唐可笑。

    直到有了调频立体声,就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这是当时中国内地唯一一档以音乐为主体的节目。主要是古典音乐,难怪他的强项是古典,这资格够老的。

    后来节目内容逐渐丰富,增加了轻音乐三巨头:保罗·莫利亚他们,再后来有了Rb喜多郎(Kitaro)、法国让·米歇尔·雅尔(Jean michel Jarre)的电子合成器,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的钢琴曲也传到了电波中……

    一九八八年,美国音乐一小时栏目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大陆西方流行音乐传播的序幕,这个节目介绍美国的乡村音乐和民谣,卡彭特乐队(the carpe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