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全书后记:世界观篇(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们先说量子力学与意识的关系与误会,随后再来聊聊三神佯谬。

    【关于量子力学】

    如果说相对论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特别是广义相对论打破了人们对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印象(物理学中用的词不是打破,一般用修正这个词),那么量子力学则是打破了人们以自己的宏观世界来想象的微观世界,而给人们展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微观世界。

    如果非要给这种量子世界一个特性描述,那就是:这个微观世界简直是非常奇怪的,是我们无法用常理进行推测的,但,它就是那样的,我们只能选择先接受它,再寻找它的规律。

    这大概也是量子力学如此有魅力的地方,它带有某种意义上的“神性”,以至于很多人会说一句话:科学的重点是神学。

    量子力学的神奇之处主要体现在与我们认识的微观世界完全不同:

    首先先说一个最简单的不同——【不确定性原理】:这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顺便说一句,当我第一次在初中时期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在胡说八道,但书名以及作者的出名程度不得不让我相信这是现有的科学进展,因为这本书叫做《时间简史》),这个概念阐述的是一个物理事实:我们在精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的同时,是不可能同时测量准确这个粒子的速度的。因此,此概念似乎也被称为测不准原理。

    以我们宏观世界或许很难理解这个事实,我们会认为这是现有科技发展的能力问题,但实际上如果深究,就会发现这本就是一个客观事实:当我们测量任何一种微观粒子的时候,都必须选择一种测量手段,而任何测量手段,都是某种能量方式(比如光,紫外线,或者其他电磁波等方式)来接触到这个微观粒子之后,“反弹”回我们的接收仪器中,我们通过某些计算,就会知道这个微观粒子的位置了。

    在这个过程中,最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我们是需要能量碰撞这个粒子,才能知道这个粒子的位置,可是这个粒子如果太小,被我们探测的能量“碰撞”之后,粒子本身的能量也会发生变化,如此,当我们知道我们要测量的那个粒子的位置的时候,实际上这个粒子早就已经不在这个位置了。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像黑夜里,我们想知道一个乒乓球在哪里,我们看不见它(没有其他测量方式),就只好用另外一个乒乓球球碰撞它,然后这个乒乓球弹回来之后,我们就能够根据弹回来的乒乓球的速度来推算我们想知道的那个乒乓球在哪里,可是当我们知道之后,那个乒乓球已经不在那里了(速度也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不仅是个思想实验,而且是个客观事实。

    所以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意识是无法被精确计算出来的。

    不考虑心理学,生物学,脑神经学,仅仅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脑的基础就是神经突触的微观运动,人脑的意识就是这些微观运动在宏观上的整体展现。

    而神经突触的微观运动,非常有可能也符合量子的不确定性原理,那就是当我们越想精确地知道人脑在某一时刻的所有神经突触的运动状态,我们就越无法知道这个人脑的神经突触下一刻如何运动,从宏观上来说,这句话就可以翻译成——

    当我们越想知道一个人想什么的时候,这个人所想的事情就越可能会发生变化。——当然,这个翻译是不准确的。

    但类似的心理活动我们其实见过很多类似的情况。

    比如,你对一个人说:你现在有没有在想什么?对方回答:没有。

    然后你如果追问:真的没有?他想了想肯定的回答:真的没有!

    但是之后呢?他的意识已经被你影响了,他可能会想:我真的没想什么么?或者会想:我想我有没有想什么,这个算不算在想什么呢?或者会想:他问这个问题有什么用意?或者会想:我竟然什么都没想,那我是不是应该想点儿什么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用一种方式去测量一个人的意识的时候,这个人的意识在下一刻,很有可能也发生变化了——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原理。

    所以,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看起来是一个物理规则,但如果深层次思考,其实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

    当然,作为小说,尤其是网文小说,我无法在这方面花费笔墨太多,只是把这个微观的量子规律,放大到两个宏观层面,以期会有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第一个宏观,便是界天师的地球宏观意识,是无法确切的知道某一个“微观”的计算设备,或者人的。第二个宏观,就是宇宙级别的超宏观意识,是无法确切的知道某一个界天师(星球宏观意识)的存在的。

    当然,如果完全按照量子力学的现有理论,这两个宏观将无法与人类世界有交集(因为互相意识不到对方的存在),但这毕竟是小说,所以沐雨设计了一个“后门”,或者叫“漏洞”。

    如前面所知,测不准原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测量微观粒子的时候,需要某种能量形式来影响这个粒子,所以沐雨就想,如果不是发出某个能量形式来碰撞这个粒子,而是这个粒子本身就会发出某种能量呢?

    用前面的黑夜里的乒乓球做例子的话,那就是,虽然在黑夜里没有光(没有测量方式),但是这个乒乓球自己会发光(可以发出能量),并且这个光足够大,可以被我们看到,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乒乓球的具体信息,而不必再通过某种能量测量手段,弹到它再测量了。

    理想情况下,这种情况下误差最小,但是我们怎么可能找到会发光的粒子呢?

    所以在整个小说里,选择了用香火这种能量手段,在极端情况下爆发(即可以自己发光),来被宇宙级别的超宏观意识发现的这一设定。(虽不是绝对严谨,但也可用)

    整个小说里,明显的这种爆发-被超宏观意识发现,一共有三次:第一次,孙悟空在封神世界里,面对灾难,启用大寂灭术,引发超宏观意识发现这边问题,进而解除灾厄。(第一季快结束的时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看看);第二次,浩宁阴差阳错的山寨了两个落宝金钱,却把几个法宝里面的香火吸收到浩宁体内,但是浩宁本身是无法修炼的体质,所以这些法力(香火)他只能存储,无法释放(施法),积攒到一定程度发生爆发,随后被他弟弟(超宏观意识)发现;第三次,是面对盘古幡这等神器,孙悟空化作无数落宝金钱,将盘古幡的法力灌注到浩宁身上,最终被浩宁弟弟(超宏观意识)发现,才有了后面本源的对话。

    这三次里,第一次是偏神学,第二次是偏莫名其妙,第三次,便是有意识的了。

    而第二次的莫名其妙,中间有个细节大家可以注意:在黑暗里,浩宁在他弟弟说了让他回去之后,是先发现一些大波浪一样的东西,再似乎被球裹住一般的描述——这个描述,各位可以认为是做梦,但是也可以认为,这是以浩宁这个“微观”形态,来观察超宏观意识下的某种“波粒二象性”的形态。而波粒二象性,是我们人类发现电磁波,或者光的基本特性之一。

    (这个梗似乎藏得有些太深了?好吧,大家可以理解为理工男的浪漫)

    总之,基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沐雨设定了超宏观(宇宙),宏观(地球),以及人类世界这三个尺度下,各自互相无法发现对方的基本原理,同时也给定了发现对方的基本可能性:现有浩宁弟弟的灵魂时空特殊性,再有浩宁几次的香火爆炸的“自发光”现象,构架了三个文明尺度的(尤其是人类与宇宙级别的意识)的发现特点。

    顺便说一句,地球宏观意识与人类的沟通,也是类似的方式,只不过不是浩宁与浩然之间的这些联系(毕竟宇宙的超宏观意识与人类差距太大,需要的条件也苛刻一些),而是宇飞对陈步升的生死执念。而这部分,暂时不在世界观设定里多说,后面的后记如果有机会,我再阐述。

    解释完了不确定原理,我们就进入到量子力学中更加接近“神学”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所谓的意识的作用:观察者对微观世界的叠加态坍缩效应——噔噔噔噔,大家有没有一些小兴奋呢?

    【观察者效应】:简单来说,观察者效应又称为观测者效应,它描述的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物理事实(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个物理事实是:对于微观的处于量子态的粒子来说,如果没有观测者观测它,那么他们的状态就是多种可能性的状态的叠加,如果有观测者观测它,那么它们的状态立刻就变成了某一种确定的状态。

    最经典的一个案例似乎是:人们在对电子做双缝干涉实验的时候,实验结果似乎证明了电子有多种状态的叠加可能性,于是人们系统观测一下电子的具体状态时,双缝干涉就消失了!

    好吧,上面两段话可能会让很多不关心量子力学的朋友阵亡,总之上面两件事情的事实似乎都在指向一种我们曾经熟悉的概念:我看花的时候,花才存在;我不看花的时候,花就消失了!

    尼玛,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超级唯心思想吗?不是错的吗?为什么被量子物理发现,在微观世界就是如此的?

    所以很多人便因此说,物理的量子力学,恰恰证明了意识对微观粒子的超距作用,也就是神是有可能存在的。

    但是!但是!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概念性的错误!这里的观测者,不是人,观测过程也不是人看了一眼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然后这个实验就变了——凡是这样解释观测者效应的,基本都是在耍流氓:您咋这么能呢?您看一眼实验实验结果就变拉?您是谁啊,瞪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变,瞪谁谁怀孕?您当您是送子观音啊?

    这里的观测者,实际上是能够观测电子束的某种微观的测量方式,具体的测量方式比较复杂,我们也不赘述,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情:电子的双缝干涉肉眼是看不见的,同样,观测者的“观察”量子效应,也必然不是我们的人眼去“看”这么个简单动作,而是微观世界的观测行为。

    既然观测者不是人,而是微观的观测,似乎观测者效应与意识无关了?

    呵呵呵,图样图森破!

    大家忘了吗?我们众神聊斋的世界,有三层宏观-微观的世界观哦!

    也就是说,宏观与微观,本质上是一个相对概念。

    如此,从地球尺度,甚至宇宙尺度的宏观角度来看,人类本身就是个相对的微观世界,那么人类自己这个“微观世界”是否也有可能有某种意义上的观测者效应,也就是能够被“观测”而改变的现实呢?

    仿照量子的观测者实验,微观粒子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没事儿干去“观测”别的微观粒子的,除非人们咸吃萝卜淡操心的突发奇想,说我用微观的方法观测一下,这才会出现观测者效应,也就是观测者对现实的改变。

    这个过程中,需要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微观的观测手段,第二个要素,是宏观的观测意图(第二个一般被人们忽略了)。一般来说,这两个合到一起,才有了观测者效应的可能性。

    如果把人类世界比作微观世界的话,那这个微观的观测手段(人类世界)以及宏观的观测意图(地球尺度)合到一起的话,用我们常见的一句话解释便是——天人合一。

    而所谓的天人合一,可能是一种状态,一种修炼目标,也有可能是一种存在。

    我们把这种存在,称为:神。

    换言之,在地球-人类这个宏观-微观尺度下,由微观状态的人们的灵魂(量子态组合)而产生的宏观层面的信仰,最终在汇聚到某一个具体的偶像身上之后,这从客观上,就完成了一次从微观的观测手段(人类世界)到宏观的观测意图(部分地球尺度)的一次客观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越宏大,时间越久,信仰越多,这个过程越有效,最终聚集成神的可能性越大。

    以上这个过程,便是众神聊斋中的“香火神”的本质产生过程——当然,沐雨要是这么描述这个过程,恐怕读者要跑一大半了吧,极不浪漫,也不易懂,所以只好放到后记里啦!

    如此,这样过程中产生的神,本身就有对人类这个“微观世界”的某种观测者效应,也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观测来改变人类这个“微观世界”,就像量子力学中的微观观测者通过观测使量子态坍缩改变的原理一样,我们把这种对人类这个“微观世界”的改变,称为“【法力】”。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法力,其实是“神”这个人类世界尺度下的“微观”观测手段到宏观观测意图,再对人类世界的观测而产生的的人类世界的“扭曲”——这个概念又绕口有难以理解,所以观自在只给小红讲了一次,就不再讲。而小红这个“学渣”也只给浩宁讲了一次,随后便是其他更高阶的人给浩宁提出这个概念了。

    【法力-关于量子态对现实的扭曲现象】

    这里要说一句,对人类世界的现实“扭曲”这个概念,不是沐雨独创的,它有两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广义相对论对引力的解释:大家不要担心,我们不讲广义相对论,只是说其中的一个小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有另外一种解释,它将引力解释为,不同质量的物体都会对时空产生“弯曲”效应,而这种弯曲效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